工龄的计算影响了养老基金、年假、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问题。一般情况下,工龄越长,则待遇应当越高,而单位的用人压力也将越大。因而不少用人单位会想尽办法“压缩”员工的工龄,工龄到底应该如何计算?
一、休年假时的工龄,应从工作开始计算
《劳动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根据《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休年假时用的“工龄”指的是劳动者连续工作的时间,不限制于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简单来说员工在之前的公司已经工作了十年,新到本公司的,也可以享受10天的年休假。
二、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又未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合并计算工龄
不少单位在合同到期时不愿支付经济补偿金,又不愿意让员工的工龄增加,便采取了更换劳动合同主体,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的方法,企图规避法律制度,但其实除了劳动合同中甲方的名称不同,员工的工作地点、工作内容甚至工资待遇都完全相同。这种时候工龄应当合并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第5条规定: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与新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在计算经济补偿金时,劳动者请求把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工作年限时,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三、将员工调到子公司,未给予经济补偿,合并计算工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第5条规定,用人单位以组织委派或任命形式对劳动者进行工作调动的,原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与新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在计算经济补偿金时,劳动者请求把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工作年限时,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四、关联企业间的工作调动,未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合并计算工龄
公司之间的关联关系,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
员工由原企业调动到关联企业工作,本质上属于员工被用人单位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情形,在原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下,就应当合并计算工龄。
如何认定劳动者在关联企业工作
(1)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可能最终归属同一个集团;
(2)关联企业之间有机会通过变更劳动合同的方式截断劳动者实际工龄;
(3)关联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
五、受处罚的员工如何计算工龄
企业职工因过失犯罪,情节较轻而被判刑和劳动教养,并由企业保留职工身份的人员,刑满解释或解除劳动教养的,又由原企业安置就业的,可将服刑或劳动教养前的连续工作时间和回原单位安置就业的连续工作时间,合产计算为连续工龄。其参加工作时间,可从服刑或劳动教养前参加工作之日起算起。
法律链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第5条规定,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与新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新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在计算支付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工作年限时,劳动者请求把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工作年限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用人单位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属于“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
(一)劳动者仍在原工作场所、工作岗位工作,劳动合同主体由原用人单位变更为新用人单位;
(二)用人单位以组织委派或任命形式对劳动者进行工作调动;
(三)因用人单位合并、分立等原因导致劳动者工作调动;
(四)用人单位及其关联企业与劳动者轮流订立劳动合同;
(五)其他合理情形。
《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22条规定,用人单位恶意规避《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下列行为,应认定为无效行为,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仍应连续计算:
(一)为使劳动者“工龄归零”,迫使劳动者辞职后重新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
(二)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交替变换用人单位名称的;
(三)通过非法劳务派遣的;(四)其他明显违反诚信和公平原则的规避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0条规定,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原用人单位已经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新用人单位在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计算支付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时,不再计算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nrkke.cn/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