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万物都在流动,这意味着,在现实的某个层面上,一切都在变。”这是澳大利亚著名诗人**特·格雷名篇《事物的漂流》中的名句,但在虎年春节过后,它似乎也在描述CPI和通货膨胀的微妙关系。
在2009年,有关“中国已经通货膨胀”的言论就层出不穷,但却没有得到来自CPI数据的支持。进入2010年,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通胀的威胁仍然是他们心头的阴影,同时,CPI的走势也已悄然变化。
“结构性通胀”到来?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小赵很喜欢到楼下的一家小餐馆吃饭,可是春节回来她再到这家餐馆,发现平时最爱吃的油麦菜却点不到了。
饭店老板告诉一脸疑惑的小赵,“油麦菜价格涨得太快,节前还是每斤2.5元,现在已经涨到了每斤5元,价格太高,我没敢进。”
小赵的感同身受印证了CPI加速上行的事实。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5%。而在去年11月份,CPI开始实现由负转正,当月为0.6%。基于此,**证券高级经济学家左*蕾预测2月份CPI肯定突破2%。
不断翻高的CPI数据,使得早前的“通胀预期”说法出现争议。
据统计,去年12月份CPI同比增长1.9%,大幅超出市场预期,“通胀预期”判断开始蔓延。
但是随着近期官员、学者对2010年CPI渐进上涨的预期增强,“通胀预期”逐渐趋淡,“结构性通胀”浮出水面。日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尹*卿公开表示,中国已经出现了“结构性通胀”,而不仅是“通胀预期”。因为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飙升、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和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已构成中国“结构性通胀”的主要因素。
结构性通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结构性通胀理论把通胀起因归结为经济结构的本身特点。
但是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目前还处于“通胀预期”阶段,当前的物价上涨很可能是“结构性上涨”,而非“结构性通胀”。毕竟,物价上涨并不简单等同于通货膨胀。
保增长还是控通胀?
CPI指数并未因争议而驻足不前。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2010年1月份物价等经济数据,我国1月份CPI和PPI等指数环比继续上升。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nrkke.cn/127.html